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精选1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1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示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和用途,从而激发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同学的美术实践能力。
同学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同学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同学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布置同学用线描的方式表示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同学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绩,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和现代桥的作用,以和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和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同学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示北京的桥,培养同学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示过程,提高同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同学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同学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和外形艺术特色;用自身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示方法以和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身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沛激发同学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示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导入局部: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沛利用二年级同学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同学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 讲授新课局部: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知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安排让同学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同学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同学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协助同学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资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资料的桥?
同学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时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
同学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同学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同学结合自身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同学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溢了敬重。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只仅用于便当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同学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同学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同学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
(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
(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
(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
(4)北京芦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
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同学创设环境,使同学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依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同学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
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敬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同学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同学的生活动身,能够拉近桥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使同学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同学渗透交通平安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同学假如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同学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资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同学: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同学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一起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
同学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学考虑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同学对桥结构的认识。
同学到黑板上面依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假如遇到困难相互帮助。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干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同学学会自主考虑、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同学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同学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同学到黑板上依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局部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局部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同学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同学充任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这些桥。
同学:假设自身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同学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同学: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同学作品。
同学:欣赏同学作品,拓展思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3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老汉)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4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报告的是一些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捉住那些冲动我们的地方,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篇课文作者满怀蜜意地塑造了一位平凡的老共产党员的灿烂形象,面临狂奔而来的大水,他以本身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奉上超已往世亡的生命桥,用本身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去世亡桥梁。课文情节跌荡升沉,扣民气弦;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要领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动人故事中受到情绪的熏陶和熏染,领会作者表达的头脑情感;二是资助学生在念书思索中意会作者的表达要领。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是对于老汉的高尚品质恐怕理解的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感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重点词、句子、段落感悟,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出老汉身上的品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读悟结合,老师及时点拨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导入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检验学生掌握课文程度)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洪水、老汉、村民、等关键词。
(三)细读品句,感受情势危急
过渡: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紧张的氛围)
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大雨和洪水)
2、汇报交流。
⑴、生读找到的句子,师出示课件:(重点句)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2)、仔细观察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师适时引入课文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短句等,并且入情入境的指导朗读)。
3、播放视频感受气氛的紧张
(四)、继续感悟,体会英雄形象
过渡语: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极度恐慌,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唯有一个人表现的非常镇静,这个人是谁?在这生死关头他又作出了怎样的人生抉择?
1、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描写老汉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行为。可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师可重点引导能够彰显老汉品质的句子。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形象)
2、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几个小节,理解课题含义。
(音乐声起)就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就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但是冲不走的是什么?(通过对老汉品质的总结,为理解课题含义做铺垫)
回过头再看题目“桥”它还是简单意义上的桥吗?它更是一座(生命桥,一座摧不毁的桥,一座精神之桥……)
请你赞美一下老汉吧,尽量用上桥这个字。(充分理解课题含义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五)、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生活中具有老汉一样优秀品质的人,为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发现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报告的是一些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捉住那些冲动我们的地方,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篇课文作者满怀蜜意地塑造了一位平凡的老共产党员的灿烂形象,面临狂奔而来的大水,他以本身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奉上超已往世亡的生命桥,用本身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去世亡桥梁。课文情节跌荡升沉,扣民气弦;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要领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动人故事中受到情绪的熏陶和熏染,领会作者表达的头脑情感;二是资助学生在念书思索中意会作者的表达要领。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是对于老汉的高尚品质恐怕理解的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感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重点词、句子、段落感悟,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出老汉身上的品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读悟结合,老师及时点拨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导入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检验学生掌握课文程度)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洪水、老汉、村民、等关键词。
(三)细读品句,感受情势危急
过渡: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紧张的氛围)
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大雨和洪水)
2、汇报交流。
⑴、生读找到的句子,师出示课件:(重点句)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2)、仔细观察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师适时引入课文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短句等,并且入情入境的指导朗读)。
3、播放视频感受气氛的紧张
(四)、继续感悟,体会英雄形象
过渡语: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极度恐慌,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唯有一个人表现的非常镇静,这个人是谁?在这生死关头他又作出了怎样的人生抉择?
1、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描写老汉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行为。可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师可重点引导能够彰显老汉品质的句子。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形象)
2、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几个小节,理解课题含义。
(音乐声起)就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就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但是冲不走的是什么?(通过对老汉品质的总结,为理解课题含义做铺垫)
回过头再看题目“桥”它还是简单意义上的桥吗?它更是一座(生命桥,一座摧不毁的桥,一座精神之桥……)
请你赞美一下老汉吧,尽量用上桥这个字。(充分理解课题含义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五)、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生活中具有老汉一样优秀品质的人,为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发现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九、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让学生感悟好汉形象。由于不是熟习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水平我也不是分外明白,因此许多关键不知道可否到达本身预测的结果。好比在找句子谈感觉关键,以及明白课题寄义,从读悟中了解作者的表达要领等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桥
洪水势不可当
老汉像一座山惊慌失措人们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7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 狂奔 狞笑 势不可当 ……)
2. 读了这些词语后, 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 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 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 ?(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 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 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七、板书设计
16、桥
英勇献身
不徇私情 先人后己
沉着无畏 生命桥 忠于职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8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5)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这一目标我渗透在教学中,不放在最后总结。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体会当时全村所面临的处境,对于理解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到当时的危急。】
三、感受人们的惊慌
1、 快速浏览3--然段,找出描写山洪暴发时村民的表现。
2、学生交流。
【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四、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五、感悟结尾,回顾重点句,体会父爱。
1、 配乐师读。
2、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对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揭题。
1、同学们,既然课文描写了一位老支书形象,可文章却以《桥》为题目,为什么不用“我敬佩的老支书”或“伟大的老汉”为题呢?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八 、深化主题。
洪水退了,村庄恢复了平静。人们为了祭奠这对父与子,又建起了一座新桥。现在要请你给桥起名字,你准备起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说,升华对于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体会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10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
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
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1)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课件2)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课件3)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4)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课件5)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课件14)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桥
洪水势不可当
老汉像一座山惊慌失措人们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12
【说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说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说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板书:桥)
回想我们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桥”的文章。大家读课题。
这是一篇小小说。它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佳绩呢?
二、整体感知关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生汇报。本文讲的就是在突如其来的洪灾面前,一位老汉为了救大家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感人事例。
三、认读词语关——词语分类
1.老师从课文中挑选出以下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咆哮、放肆、狞笑、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折回来、乱哄哄;喊、揪出、吼、推;
2.读了这些词语,发现了什么?
3.分别加上“洪水”“人们”“老汉”再读词语。
四、品读句子关——体会洪水的无情
1.找句子。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边读边找出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汇报。
3.大屏幕出示6个句子,出声读一读。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六句话好在哪里?选一句话说说生汇报: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字却字字千钧,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两个字一句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短句。(板书:短句)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写出了形势的危急。
全文511个字,27个自然段,平均每一句不到20个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你的语言读出当时山洪的咆哮?
……
生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归纳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无情。)
师:作者除了短句、段的运用,还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呢?自己读读句子,相信你一定能发现。生自由读句子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谁来说?指名说。(板书:拟人、比喻)
5.六句话能换顺序吗?为什么?
6.师生合作读:
文章用文字表达,我们用声音表达。我读多快,你们就读多快;我读多高,你们就读多高;我停,你就接。
让我们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来感受当时山洪的凶猛吧!
小结: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小小说并不是写环境的,而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五、品味人物关——体会人物形象
(一)人们
1.面对恶魔一样的洪水,人们是什么反应?
2.师幻灯出示有关语句。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们当时的情况,你认为哪个词最准确呢?(惊慌失措)你能抓住文中哪些词语来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呢?试着读一读。
(二)老汉
在这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仔细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边读边品悟:
1.在这危急关头,那个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老汉出现了。
(1)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拥戴”是什么意思?(拥护、爱戴)
2.你们觉得老汉为什么会受人拥戴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关于老汉的描写,完成老汉是一位_________的人。共同走进品位人物关。
学生汇报交流,读句子,谈体会,师适时点拨,感悟朗读“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这里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救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是一个不徇私情的人。
(3)老汉是一个先人后己的人。
……
4.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 );在自己与小伙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唯一没有想到的是( ),老支书真是( )!正如老话说的好:“听其言,观其行”,一个人的言行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能不受人拥戴呢?
六、品悟内涵关——体会人物精神
课文最后,(课件出示: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课文写到这才交待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找生自由说.
师:这个结果简直叫人为之深深感动,这个结果简直叫人震撼。作者故设悬念,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让我们更为之感动,读到这儿的时候,也更显得悲壮。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部分。
七、品味含义关——体会“桥”的含义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2、再读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3、马上就是清明节了,请你用上“桥”字,写几句赞颂老支书的话来祭奠他。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八、归纳表达特色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回顾一下这篇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师:这些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再今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
八、课外延伸
同学们,其实在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像老汉这样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他人生命之桥的,又何止是他呢?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感动中国的好党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范文 篇13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