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浅析——《蒙古族活动》教学有感
如今,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及家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幼儿来说,如何上好一节课愈来愈重要。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活动的目标。第一个方面是目标的年龄适宜性。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活动所确定的目标与特定年龄班的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否一致。《快乐的蒙古族》一课是针对大班,即六到七岁幼儿的一节课。活动目标为让幼儿了解蒙古族几种娱乐风俗的基本形式和激发幼儿对蒙古族的兴趣。这个目标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来讲,难度适宜,具有可实现性。这样就符合了目标评价的第二个方面,目标的可落实性的条件。目标的可落实性是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易于衡量。从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学者对幼儿的要求。第三个方面是目标的和谐性。目标的和谐性是指重点或者核心目标是不是突出,认识的目标与相关的学习策略、相应的情感的目标是不是能够有机得得到反映。如果目标得罗列过多是目标缺乏有机联系和核心目标不突出的表现。《快乐的蒙古族》一课中,教学者对幼儿提出的两个目标,精简,突出了教学者的核心目标,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得到了反映,体现了目标的和谐性。第四个方面是目标实际的达成度。目标实际的达成度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计划的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非计划的对于幼儿有重要意义且与活动有有机联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达成的目标若与原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或者是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有突发状况出现,则是目标实际的达成度没有实现。
然后,需要考虑的是教学活动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教学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教学活动中所选的内容与特定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是否最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在《快乐的蒙古族》教学活动中,教学者以蒙古族风俗习惯为内容,并用各种动作为幼儿呈现了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形式,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活动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而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选的内容是不是最大程度地包含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目标之间的不一致将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指教学活动中内容容量的适宜性,即活动的内容的多少是否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内容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合适的。幼儿园大班孩子上课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最适宜,最好是二十到三十分钟之间。而《快乐的蒙古族》一课所用时间略微有点少,对于幼儿来讲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时间再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第三方面是指教学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所呈现和解释的活动内容是不是科学、准确,给幼儿的知识和概念是不是会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学习。第四个方面是教学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即活动的内容是不是能够反映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否能够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我们都知道,通辽曾经是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这里聚居了大量的蒙古族人民。现今,很多蒙古族人都汉化了,然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给幼儿讲解一些关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的,即活动内容可以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第五个方面是教学活动中,相关环境材料的适宜性。环境、材料的适宜性是指与特定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材料是不是能够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学习,能否满足幼儿在探索、操作和交往等活动的需要。当然,在这样一个民族风盛行的地区,这个问题是基本不存在的。第六个方面是教学内容实际的完成情况。内容实际的完成情况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预定的内容是不是全面的完成,有没有完成一些计划之外的活动内容,是在什么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这样的情况发生是不是合理。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是教学者本身的素质。
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浅析——《蒙古族活动》教学有感
总的来说,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教学应该促进幼儿认识、学习策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尽可能引发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幼儿应该以体验、尝试和发现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要制定适宜的目标和内容;教学应当具有开放的能够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和思考的环境;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幼儿产生问题,引发互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幼儿感受到挑战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进行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教学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灌输、说教和无视幼儿的主体性的现象,就否定幼儿园教学的作用。相反,我们应该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幼儿园的教学,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水平,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激发出具有主体性的幼儿,以学定教,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