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的小树》教学反思(精选2篇)
《不开心的小树》教学反思 篇1
细节描述:
细节一: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过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你们会不开心呢?(小朋友抢了我的玩具;小朋友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爸爸妈妈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我也不开心;小朋友们把我搭的玩具弄坏了;其他小朋友把我新买的玩具给弄坏了。)对呀,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这里有一颗小树,它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为什么会不开心吧。
细节二:讲述故事第一部份,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开心小树还是不开心小树呢?为什么?(开心小树,因为它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人;开心小树,因为它对每个人都很好;开心小树,我喜欢笑)那有没有谁喜欢不开心小树呢?(没有)为什么不喜欢它呢?(它一直很不开心;它老是皱着眉头;我喜欢笑,不喜欢不开心;谁来了它都会说讨厌)对呀,不开心小树这样对它的朋友们,最后不开心小树没有了没有,真孤单啊!
细节三: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还是不开心的小朋友?(开心的)假如你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你怎么样让自己开心呢?(如果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我就当借给他玩的,这样就开心了)对呀,换种思想,就会非常地开心(如果明天拿了我的新玩具,我就让妈妈再买一个,这样就开心了)
评价分析:
在本次活动的三个细节中,都让孩子们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你喜欢开心还是不开心,什么事情让自己不开心,怎么样让自己从不开心变到开心。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还处于自我相像的阶段,基本上说的都是自己要玩的玩具,只有个别幼儿说到了爸爸妈妈的问题。当然我们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孩子都喜欢开心的样子,都喜欢笑脸,不喜欢板着脸的小朋友或其他的人。
所思所悟: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能用完整连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让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而且知道不开心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开朗开心的人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本次的教学活动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的满意,可以看得出来有些孩子的思想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成熟。
《不开心的小树》教学反思 篇2
本月在园厅进行了本学期的第四次青年教师展示课,这次我执教的是大班语言活动《不开心的小树》。在本次活动中,我仍然存在着不足,但也收获了很多。
故事《不开心的小树》是一则好听且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语言优美,以一棵不开心的小树贯穿全文,讲述了一棵长在很多开心小树堆里的不开心小树是怎么从整天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情绪,慢慢变成一棵开心小树的。故事将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拟人化,巧妙的加入了一些小树说的话,能更直观的感受到两颗小树不一样的情绪,深深吸引着孩子们。
设计意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开心的,即使是不开心的事情也总能把它变成开心的事情,而也有一部分孩子总是郁郁寡欢,不管遇上任何事情都不开心。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知道不开心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应该如何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应让自己少一些郁郁寡欢的心绪,多一些“阳光灿烂”的时刻。
我将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设计为:1. 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用不
一样的语气来表达开心与不开心的心情。2. 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的朋友,做一个开心的孩子。
我将本次活动设计成四个环节:
一、导入部分,认识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
1.师:今天我们又要在这里上课,你们开心吗?(开心)
2.出示“开心的小树”师:这是一棵开心的小树,你们知道它遇上什么事情会开心吗?出示“不开心的小树”,师:这是一棵不开心的小树,猜猜这棵不开心的小树遇到了哪些不开心的事情?
3.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反思:开头通过问幼儿“在园厅上课开心吗?”这个问题来导入,让他们先进入开心的状态中,然后想象一下两棵不同情绪的小树遇到了什么事情,以此来勾起他们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带着究竟是一个什么故事的思考,顺利引出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二、讲述故事前半段,感受大家都不喜欢不开心小树的原因
1.结合ppt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2.提问:①风儿轻轻吹过的时候,开心小树会怎么样呀?那不开心的小树它是怎么说的呢?
②下起雨来了,开心的小树会怎么样呀?那不开心的小树它是怎么说的呀?
③瞧,小朋友到树林里去玩,开心小树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而不开心的小树是怎样说的呀?
(引导幼儿一起学一学开心的小树与不开心小树的神情与说话的语气)。
3.你们喜欢开心的小树吗?为什么?那你们喜欢不开心的小树吗?为什么?
4.怎样才能让不开心的小树变得开心起来呢?我们来想想办法。(与幼儿一起创编故事)
反思:运用分段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对故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一共提了五个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前三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幼儿一起学一学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遇到事情时,说话用的不一样的语气。但这个过程处理的不是很好,几乎每个问题提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风来了,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下雨了,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来玩,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又是怎么说的?”整个提问过程毫无新意,毫无趣味性。在请幼儿学习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说话的语气上也没有处理好,教师的语言引导还做的不够,应该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是一棵开心的小树或者不开心的小树,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而不是用简单的几句话:“能不能说的更舒服些,更解渴些……”这些话容易使幼儿扭曲教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太注重让幼儿学说故事中一样的话,忽视了让幼儿自己发挥,“教”的痕迹过于明显。课后我吸取了其他老师的建议,在这三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请幼儿上来表演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通过角色扮演来更好的达到目标1的要求,效果可能会更好。
还有最后一个第二个问题,请幼儿说说喜欢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的原因,应强调为什么不喜欢不开心小树,以此能更好的达到目标2的要求,让幼儿明白,不开心的人会被人冷落,开心的人才会被很多人喜欢。
三、 讲述故事最后部分,知道不开心小树是怎么变得开心起来的
1.结合ppt图片,教师讲述故事最后一部分。
提问:①不开心的小树为什么会伸开树枝去捧住小雪花呢?(不开心的小树也想让自己变得漂漂亮亮的)。
②雪花落到不开心小树身上,它变得怎么样了呀?
③小朋友们看到不开心小树这么漂亮,都来到它那里去玩,它感觉怎么样?
④不开心小树变得开心以后,大家都会怎样对它呢?
2.教师小节,完整出示ppt,教师带领幼儿将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反思:故事最后一部分就是不开心小树变成开心小树的过程。这个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但是在执教过程中这四个问题的设计答案都相似,可以将这几个问题合起来问,在这个过程中结束时,我还加了句小节语:“你看,当不开心的小树变得开心以后,大家就都很喜欢它了。我们也一样只要我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会有很多朋友都喜欢我们。”当小节语讲完之后,再次带领幼儿讲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由于这个故事较长,再加自己没有经验,生怕会超时,所以语速有点快,使部分幼儿跟不上我的节奏。经课后反思,知道语速一定不能太快,太急。
四、 一起做个每天都开心的孩子
1.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孩子还是做一个不开心的孩子?
2.如果幼儿园放学了,所有小朋友都被接回家了,就只有你还没接回去,你会不开心吗?说说理由。
3.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在玩,你会开心还是不开心?为什么?
4.如果你在商场里看见一样自己很喜欢的玩具,很想买。可是妈妈说,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了,不要再买了。你会不开心吗?为什么?
5.教师总结: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我们都要想办法变成开心的事情,就像故事中不开心的小树一样,它最终变成了一棵开心的小树,就会被所有人喜欢了。
反思: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延伸开来的部分,设计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还是问了巩固这个活动的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情感上的目标。在幼儿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将不开心的事情变成开心的事情的。有部分幼儿会答非所问,达不到我设计这些问题所想要的初衷。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很多幼儿都跑题了,使得感觉这个问题是多余的。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知道老师提出的建议是这些假设性的问题都不要提,直接问幼儿有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情,后来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它变成一件开心的事情的。让幼儿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以此来巩固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
总之,我自身的教学水平还需不断的提高,还需精心研究教学活动过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在活动中,自身的语言处理,对幼儿的回应还需慢慢推敲,我想,如果要做好这一点,就得平时多看书,多与孩子们交流,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