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汇编两篇】

2024-01-14 10:54 教学反思
立即下载

《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通用2篇)

《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 篇1

本学期我阅读了高美霞的教育日记,这是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点滴记录。日记上的内容记录似曾相识,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孩子表现。     很喜欢高美霞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教育中经常会与孩子交往,与家长闲谈,与同事接触,与领导碰面,我做得得心应手的大概应该是和孩子的交往吧,和他们在一起轻松、舒展、随意、纯粹,因为他们的心灵天真单一、剔透净明,而我似乎也由于这个职业的缘故保存了这一份天真和单一。虽然我看似不多言,可我的眼神常常代表了我大部分的语言”,这不是我吗?工作中,孩子是我的全部,我喜欢跟他们在一起。    粗略地翻阅了本书,发现 高老师是个爱思考的老师,在遇到某个教育问题的时候她喜欢去思考,即使是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看到孩子的某个现象时也会突发奇想地去开辟另一条途径。    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认为我们班常规比较稳定,也曾几何时,我在入睡后辗转思考着“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听话,或者是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我该用怎样的方法去教育”,最后发现,用真心去爱每个孩子,才是带好一个班的关键。这并不是几句空话,而是一个很简单的连环反应:即真心换取信任,信任产生依恋,依恋衍生崇敬,至此,孩子们离我们的目标就不远了。    我经常会拿这个班的孩子与以前带过的孩子作比较,如,同样是小班学习4以内的数数,我经常用拍手的方式让孩子们听出个数,并且按数量让孩子们拍出个数,以前在拍手听音这个环节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安分地会发出声音,在按数字拍手的时候也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多拍。这个班的孩子现在已经能熟练地数5以内的物体,在我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专注地听,包括那些调皮的孩子,在按数拍手的环节很少有孩子会出错。因为专注听了,所以举手的孩子也特别多。李江美老师曾经说过,孩子们举手越来越多可以看出教师与孩子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的班风积极向上。我很欣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认真完成每个活动,在生活中,我同样关注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我相信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有人说:“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我同样很喜欢这句话,现在我大概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了。

《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 篇2

生活并不是每天都那么精致与优秀的,文字往往摒除了美好以外的大多数东西,但我想用文字记录真实的东西,不只是美好。

在阅读是一种奢侈的这样一个时段里,我读完了《爬上豆蔓看自己》,更感觉这份读后所思(更多的还是疑惑与感慨,也不单单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才这样想的但至少这本书是个引子)难得,也许也真正体会了挤时间的感觉,不是我有多忙,要说忙也不晓得忙了什么,没有看得见的成果作证,也没有我走过的每个角落留下的痕迹为据,每天是琐碎的事遗留下的饼干渣似得零碎的时间,还有回到寝室浓浓的睡意,也多了些许的惆怅与感慨。但在这琐碎的事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在慢慢成长,羡慕高美霞带班的微妙,也佩服她那种坚持与充满激情的心,我也试着寻找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良策,也实施了一些,但不尽如人意,后来我懂得,形式能够学的来,但经验学不来,所以我需要在实际中积累经验。

每次从家里返校,总会有几个小朋友问我这次有几天回家(我们是寄宿制的,有时两周才休息一次),刚来到就问什么时候回去,为什么,因为幼儿园不是他们特别想呆的地方,而本来我们的幼儿园是一个要让幼儿开心快乐成长的场所的。

我也曾像作者那样想象过“梦想中的教育”,虽没有她的那样完美与深刻,但至少小孩是快乐的,幼儿教师是比较轻松的,不过像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也完全没有能力做到理想的教育,也许理想的教育只有在北京的那所巴学园里才有。有时我在想:难道是现在的小孩不那么单纯了,所以比较难以实施常规教育,小孩的单纯性渐渐失去是因为什么?有一次我给我们班上音乐活动《恭喜恭喜》,提到我们小朋友之间可以祝福什么,有小朋友回答: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无语……

教育幼儿不单单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也不单单是家长的行为,是社区到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做到我想我也没有良策(即使有了,行不行的通还是个问号),也无力而为。也不是没有人呼吁,可结果如何呢?

现在的孩子难带,与家长的宠爱与放纵不无关系,小孩在学校还好,但回家过两天之后都“疯”的了,特别是寄宿制的学校,好久才回家一次,家长还不把孩子捧在手上(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很忙的人,没时间陪孩子,孩子过于放纵),很难做到家园同步。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现象,当每一个想象变成现实的时候就像梦一样美,可环境与现实与自我常常会带给人许多的无奈。有时美好的想法实施的不尽人意,是方法不对能力不足还是坚持的不够?

近来班里要做区角,空间那么小,孩子那么多,老师都在为拥挤问题而纠结了,还要想着去做这个区角那个区角,会尽心去做吗,能做的好吗?和同事讨论这些问题都有同感,也有一种把自己想法说出来之后的快感,请不要说这是抱怨,即使是抱怨,谁又没有抱怨呢?每每要求我们做这又做那,却没有体会我们的感受,身为一线的老师在别人看来是被当成一个单纯的教育执行者在看、在要求,哪知道老师身后的背景呢?许多环境和背景就约束了一个老师所能进行的教育行为,甚至就决定了老师采取某种违反教育正常规律的教育行为。当然也有因为老师的问题,老师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胜任幼教这个职业的水平,但是在我看来幼儿教师是各类教师身上肩负责任最大的,可惜对于幼教的重视程度却不尽人意,有时很佩服那些带班很好的老师,但那些也是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强化和磨合过来的,大多数还必须加以批评(有多少能够按着理论的来呢,郑渊洁在教子经中说过:因为编教材的人不是为自己的孩子编教材,所以编不出适合孩子的教材。或许理论也是这样的吧,又或许是现在小孩子的问题,又或许是老师的问题又或许都有)有时小孩是可怜的,小孩的可怜是必须被管束,老师也是可怜的,老师的可怜是被迫这样做。

当好幼儿教师不容易,身负着巨大责任却有时因现实而无可奈何(主要指上课的游戏性,每天琐碎的事让我们没有时间充分准备,小学化又无法与游戏性成为好朋友),既需要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又要具备高度的透视力,对于幼儿既要关注他的教育还要注重对她的保育,对于幼儿实施奖励的兑现以及家长交代的事情的实施甚至对于要给与需要批评的孩子的惩罚都要做到位,观察力透视力是能够通过幼儿做的事知道他心里所想,了解他感受他进而感染他,让幼儿能够明白你的表情语(有时表扬与批评是不需要用语言的),当幼儿教师谁都能当(许多非本专业的人都可以到幼儿园)而当好却是另一回事。

我们几个实习生抱怨小学化严重,有了些许时间可以开展有趣的活动却又不得不带孩子复习,因为要考试而且每月一次,是我们这一个幼儿园这样还是大多数幼儿园都这样?考试又或许是家长所期望的,许多不了解幼儿教育的人说幼儿教师就是带小孩玩的,再加上幼儿园里看不出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幼儿教育主要是完成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幼儿性格的培养这三大任务,是无形的),而像小学那样的就能学到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所以才会促使幼儿园小学化的产生吧。

也许书中记录的大多是“摒除了美好以外的大多数东西”吧,也许因为现实的不理想(书中作者是通过十几年——93年开始工作,xx年的教育日记——不停的探索才会有此“硕果”的,所以坚信坚持与探索可以让人达到高峰,而我只是刚开始),看完后留下的大部分是自己的主见而非收获,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待读完第二遍或许会真正有收获吧……

教学反思相关文档: